English

不拘一格选人才

1998-08-17 来源:光明日报 舒惠国 我有话说

我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读了《田野上的“院士”》这本书。不仅深深地为种植、养殖能手们获得的巨大成功而喜悦,也深深地为他们依靠科技、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动。更或是由于自己出身农家,长期与农村、农业、农民打交道的缘故,对这些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们的发明创造备感亲切并由衷钦佩。

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改革开放、市场经济和科教兴农春风化雨,催开了万紫千红的农业科技之花。匡庐大地,赣江两岸,一大批扎根农村、成果卓著的乡土人才应运而生,茁壮成长。本书描写的被人们誉为“种养大王”的17位同志,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。诸如荣获国家科委新产品发明金奖的“神菇王”谢远泰,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“粮王”朱义财,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“种子大王”朱新华,荣获联合国“世界优秀林农奖”的“造林大王”徐京发……,他们堪称新时代的“神农”。

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。17位“大王”们立足家园故土,辛勤耕耘和创造,以其在发展种植业、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中的规模、效益、贡献、特色和创新,以及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影响,充分地表明: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,是科教兴农的一支生力军。他们成功地运用农业新技术结出的累累硕果,给周围的群众以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最直观、最形象、最真切的具体展示;他们的土发明、土技术,源于农业生产实践,切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,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,为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活的标本;他们的产业特色、规模效益和科工贸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,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深刻的启迪;他们把握市场信息,及时地把农产品转化为商品,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农业市场化闯出了新的路子……。实践证明,乡土人才的事业处在多方面意义的交汇点上,是值得大加重视、大力倡导和大有前途的事业。

我们常常说,“组织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”,“组织部门出生产力”。抓好农村乡土人才的选拔管理,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教兴农、科技扶贫和农业产业化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,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,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,这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个实际行动,就是直接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贡献,是一着好棋。我们也常常说,“要不拘一格选人才”。但是一说到人才,人们往往把眼光只盯在城里的干部、科研院所的专家、学者身上。殊不知,人才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,人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、千姿百态的。那些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没有文凭、职称和不拿工资又确有本事的种田人,像本书中这些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本领创造了几百万、上千万甚至几千万产值,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的“大王”们,又何尝不是人才呢?又何尝不可以授予他们一个田野上的“院士”的称号呢?我认为他们确实是人才,并且是难得的宝贵之才。把他们称为“乡土人才”,纳入“专家”队伍建设和管理之中,这也是在人才问题上的一种开拓、一种发明创造,它打破了以往人才观念的“格”,开辟了人才队伍的新一“格”。

说乡土人才是可贵之才,他们贵就贵在一个“乡”字和一个“土”字上。他们生在乡里村里,把根深深地扎在泥里土里,是农村留得住、不会飞走的农民自己的“科学家”。因此,重视他们,培养他们,教育和提高他们,以他们为骨干和依托,建立起一支农村乡土人才大军,通过他们去带动乡邻,辐射四方,对于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,其意义广泛而深远。党的十五大号召,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,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,农村乡土人才堪称农民中“高素质劳动者”和“专门人才”的“领头羊”和排头兵,抓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与党的十五大精神的要求合辙、合拍、同旨、同义,何乐而不为!(本报有删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